當我在桃花源中第三次滑倒時,苦笑著決定先不起身,而是想一想為什么每次都摔向左側呢,難道是我的背包負重不均?于是把本來放在包左邊的水瓶移到了右邊,接下來第四次果然如愿以償倒向了右側。
前一日從沅陵去往常德,特意在中途便轉進了桃源縣,為的便是今日一早來這被人神往了一千多年的地方看看。來得夠早,天又下起了雨,且此時并非旅游旺季,故基本沒什么游人,更添幽靜。
一走入牌坊大門,便是一大片桃花林,只怕有上千平米,可惜尚未當季,光禿禿的枝椏,不過憑想象也能知道如果到了花期,那繁花入眼的壯觀景象。過了桃林,有座跨于桃花溪上的“窮林橋”,桃花源記碑也在橋旁豎立,“復前行,欲窮其林”,算是正式踏入桃花源。
首先入眼的是座庭院,叫“菊圃”,自然是附會陶淵明愛菊的典故,懸于門口的對聯很有味道,“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游人忙殺 欲尋彭澤宰問田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兩句話把此地的悠然與世人的營茍表現得淋漓盡致。(一路行去,發現整個桃花源內各處懸掛的楹聯寫得都相當不錯,文氣騷然,意境悠遠,比起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旅游點強多了,后來,干脆買了本《桃花源楹聯》留存。)不是秋天,圃內菊花自然未開,但是圃后碑廊里立滿了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桃花源詩文碑,讀之,也讓人如嗅菊香。有一碑上刻《秦人洞說》“緣合,則不求詣而自詣,漁郎之無心而至是也;緣盡,則求詣而不可詣,漁郎之復往而迷是也。”以為然,人生有很多事情真的是求之不得的。
穿過碑廊,再過了方竹亭,就是進山的石頭路了,完全原生態,沒有修葺,天雨路滑,山石上苔蘚遍布,再加上山中濃霧籠罩,目不能遠視,走在上面,確有去探幽的感覺。但滑不溜足,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倒。幸好我穿的是深色的沖鋒衣褲,摔臟了拿水一擦便了事,還不至于太狼狽,只是苦了那一而再再而三去親吻大地的ass。
曲折徐行,看到一座橋叫“遇仙橋”,桃花源景區內大部分景觀都是套用桃花源詩或桃花源記原文,如“高舉閣”“尋契亭”“躡風亭”“豁然軒”“向路橋”等等,這是難得的與陶淵明無關的一個景點,關聯的是當年瞿童遇仙的故事,辰州遭瘟疫,瞿童父母雙亡,他被鄉人帶至此遇仙學道,后來遵師命,奔波武陵的江河井渠塘池,往每個有水的地方撒藥,并輔以自己的童血童尿,終于除瘟伏魔,解救了眾生,他也道成,白日飛升,駕鶴而去。遇仙橋旁有一石碑,上面刻的是一首頂針螺旋詩《題遇仙橋》,試錄如下:
機時得到桃源洞
忘鐘鼓響停始彼
盡聞會佳期覺先
作惟女牛底星人
而靜織郎彈斗下
幾詩賦又琴移象
觀道歸冠黃少棋
直接讀是完全不通的,得從全詩最中間的“牛”字開始,順時針螺旋向外讀,七言一句,后一句的首字是前一句的尾字,且只能取半邊。所以全詩讀下來是“牛朗織女會佳期,月底彈琴又賦詩,寺靜惟聞鐘鼓響,音停始覺星斗移,多少黃冠歸道觀,見幾而作盡忘機,幾時得到桃源洞,同彼先人下象棋。”(響字的繁體是響,故取半邊是音)雖然沒有通常見到的回文詩那么巧智,但又要合韻又要拆字,也算有趣了。
再往前行,水聲淙淙中見到一亭曰“水源亭”,“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看各種題刻旁果然有一小洞,似乎可入,莫非真是通向秦人隱居之所?在洞口伸頭張了張,漆黑一片,伸手摸摸背包,shit,這次出門居然忘了帶電筒,猶豫半晌,咬咬牙,還是決定去探一探。打開手機的閃光燈照路,但走了幾步就發現,這點微茫近乎無用,干脆把它關了,一手探前,一手探上,摸索著前進,洞很狹窄,又很潮濕,我想起阿西莫夫書中所講的經歷十五分鐘完全的黑暗后人就發瘋甚至死亡的事,心開始怦怦作跳,還好,摸摸索索走了大概兩三分鐘,就看到前面有光亮了,我興奮得差點叫出聲來,彼時心情,同絕處逢生差不多。
走出洞口,抬頭一看,前面竟然真的有一座小橋連著一所屋舍!建得倒是古意盎然,不過是個售貨點,提供給游人歇腳及食品的地方。
走不多遠,繞過一些嶙峋石塊后,又見一洞口,寫明是“秦人古洞”,碑上說這才是相傳的漁郎出入處,洞長六十八米,洞中還有疑洞,通過此洞便可以到秦人隱居的村子。邁步進入,洞里有點幽暗,但是在轉角處有燈光,一有光,迷宮就顯得簡單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出口,比起剛才那完全漆黑的三分鐘來,實在是小兒科。
走入秦人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刻在洞口左側碑上的詔書,分別是唐天寶年間和宋政和年間的,內容都差不多,免去此地住戶的賦稅徭役,讓他們灑掃和守備山林,看來這地方出世的名氣實在太大,連皇帝都不敢輕易征稅。只是不知本朝還免不免他們的賦稅?^0^
出洞處是秦人村的至高點,實際位置已經深藏在山谷間了,站立此間向外望去,云遮霧罩加上樹掩枝映,碧痕無極,很難看得清楚,人從山外看來大概也是如此吧,的是隱居佳處。沿著村邊那條長及千米的竹廊漫步,看著那些刻意仿建出來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雖知是假的,但也為之而生怡然之感,蓋因這山間實在是毓秀鐘靈,令人飄然忘俗。
再走片刻,干脆也不看指路牌了,信步逛去,有路便行,只顧盡情呼吸這清冽的空氣,感受這出塵的快樂,每每倒有驚喜。一會兒走過了“高舉閣”,看到了據說是瞿童從彼飛升的那棵摩頂松,一會兒走到了御碑亭,看到了乾隆帝御制的兩首桃源詩(詩寫得確實不行,也難怪,對于一個一生能寫四萬多首詩的人來說,你還能要求質嗎?),一會兒又走到了“集賢祠”,正在欣賞詩文緬懷昔賢時,卻看到一碑上書“建設仙境 添磚加瓦”,與此情此境極其不搭調,仔細一看,原來是馬季先生率團義演為此地捐款后而立,出了錢的,難怪。
花了大概三個小時,逛遍了桃花山景區和秦人村景區,下山時,才看到有游人陸續到來,而此時,濃霧已散,不會再有那種迷離和幽然了,為他們遺憾。
穿過馬路,走向對面的桃源山。這里是道教的第三十五洞天。進了景區,只見一條冰冷的馬路盤山而上,完全沒有剛才桃花山苔痕上階綠那種曲徑通幽的感覺,嚴重敗壞了游興。
沿途,一個“棲霞園”無甚可觀,一個“天寧碑院”倒還可以,門口的五孔石拱橋,甚為別致,上面的石雕窮工絕藝,賞心悅目,里面的亭閣碑池都算有特色,而且隨處可見浮雕,大部分有龍,據說此間浮雕上的龍有2000多條!江core題的“桃花源”碑也立在此處。
枯燥地步行到半山腰,見到了唯一契合此處道教圣地名聲的一座道觀“桃川萬壽宮”。此觀始建于晉時,叫桃源觀,后來規模漸大,到宋時修成萬壽宮,看觀名是政和壬辰歲御書,竟然是宋徽宗題的,可見當年確實鼎盛。此觀體制挺大,有50多米寬,20多米高,里面樹立的三清也體型高大、金光燦然,跨步進去,門邊一個中年道士看到有游人,連忙把道冠戴上,拿起一本經書念念有詞,看到在我后面不久進來的幾個年輕男女,連忙湊上去要給他們解簽算命,本想問問他此地的道教風物,看此掛羊頭的情形,也不必再問了。萬壽宮前有兩株空心杉,主干仿似被掏空一般,但上面的枝椏仍在生長,倒是個奇觀。
桃源山本就不高,又是坦途,很快就走到山頂附近??吹秸谛抟蛔蟮?,再看碑文,捐款人是侯希貴。那是個傳奇人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各種氣功大師輩出時的其中一員,據說其神奇也是驚動了中央的,后來定居香港,用特異功能給各富豪治病,又開公司,賺了很多錢,但和張宏堡張寶勝等“大師”不一樣的是,他似乎從未被否定過(只有金庸好像說過他該歸于魔術師一列),而且不斷地回家鄉來捐款,直到2007年他去世為止,捐款近億元,博得慈善家的美名。這樣牛X的大師,最后居然是患癌癥去世,當然,眾信徒的說法是因為他的神通耗在了治病救人上,故而早逝……
在修葺中的大殿旁邊,就是山頂,有半個小回廊,是觀景的絕佳所在,整個山水盡收眼底。沉靄中,偶見扁舟從江面劃過,宛然如畫。在回廊前有塊大石,大石底座上面的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仔細看來,依稀辨出是“江澤民觀景處”,想當年肯定是眾人簇擁著圣駕來此,何等排場,勒石以記,現在居然任由那塊石頭日曬雨淋以至其文漫滅,這就是所謂的“人走茶涼”么?
下山時特意撿了些偏僻小道去走走,草色連青,杳無人跡,屐齒印蒼苔,倒還有些幽遠的味道,想來如果沒有那條登山大道,此山會更值得一游。
門票本來還含一個桃仙嶺景區,但是剛才賣票和驗票的都告訴我說那里沒啥可看,再加上時已日暮,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我也該歸去了,招手攔下了去往常德的過路車……
其他的圖片,一并放于下面
編輯:李軍